当AI智能体从概念走向实践,它将如何重塑我们的科研、学习与校园生活?10月17日下午,由图书信息中心主办的“上海科技大学AI智能体应用沙龙暨首届AI智能体创新应用大赛获奖案例分享会”在图书馆501学术沙龙区举行。本次活动通过获奖案例分享、技术平台展示和深度对话,多维度地呈现了我校在AI智能体领域的创新实践。
图书信息中心主任孙小影作开幕致辞。孙小影表示,本次沙龙是推动大赛成果从赛场走向现场的关键一步,其核心目标在于促进创新成果的交流与转化。
在主题演讲环节中,教育、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杨燕青从“人工智能与创新范式革命” 的战略高度出发,阐述了AI技术对未来经济系统、教育模式与科研范式的深刻影响,为整场活动奠定了主基调。图书信息中心高级工程师孙颖彬带来题为“快速构建你的专属AI智能体”的技术报告,详细介绍了我校为降低AI应用门槛而打造的eAgent智能体开发平台,展现了学校在AI基础设施层面的支撑能力。

在案例分享环节,四个优秀项目展现了师生们将AI技术与实际需求相结合的创新实力。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和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跨学科本科生团队代表洪沐天展示的一等奖项目“PathSeek”,开创性地融合大语言模型与生物医学知识图谱,能够自动生成可信的科学假说;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教师闻天明带来的二等奖项目“财务报销智能体”,通过智能问答和智慧报表功能,显著优化了财务管理流程;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学生于果的“科研资料检索流程架构”(赛道优秀奖)和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王天一的“校园非机动车挪车系统”(大赛三等奖),则从科研效率和校园生活两个维度展现了AI应用的多元价值。


圆桌对谈环节将活动推向高潮。获奖师生代表与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赵登吉围绕“智能体:从0到1的挑战与未来”展开深入讨论。师生们分享了从构思到落地过程中的真实挑战,赵登吉则从学术与产业前沿视角进行了精辟点评,为项目后续发展提供了专业指导。


本次沙龙集中呈现了首届AI智能体创新应用大赛中涌现出的阶段性创新成果,为师生提供了深入的交流机会。在学校全面推进AI赋能战略的指引下,此类活动将持续激发创新活力,推动人工智能在教育、科研和管理中的深度融合,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